期刊信息
 

刊名:天天爱科学
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天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SN:2095-3909
CN:10-1038/N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97
期刊分类:科技科普
期刊热词:
小学语文,阅读知识,初等教育,科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古生物学家,课堂教学,动物,奥林匹克,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来源:天天爱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1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二师三十三团十六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文化、爱科学、善经营、懂管理、敢闯敢干,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劳务输出的过程中率先致富,并带动连队职工共同

在二师三十三团十六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文化、爱科学、善经营、懂管理、敢闯敢干,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劳务输出的过程中率先致富,并带动连队职工共同致富。他们根植于连队,创业于连队,致富于连队,对职工的示范作用大,带动效果好,已然成为连队里的致富“急先锋”,职工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棉田里的“领头雁”

2009年,王富井从河南老家来到三十三团十六连承包了100亩棉田,连续5年棉花单产突破530公斤。2014年,老王种植的100亩棉花更是顶住了春播期间风灾、夏管期间旱灾、秋收期间冻灾的轮番袭击,大灾之年棉花单产依然高达485公斤,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5年时间,老王在库尔勒、团场各置了一套房产,2013入冬还购买了一辆国产小轿车,小日子过得风风火火,羡煞旁人。

植棉有方的王富井成了连队有名的“土专家”,每年的科技培训课堂,全连职工都爱听他讲课,而王富井也会把多年积累的植棉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的职工兄弟姐妹们。2015年“五冬”科技培训课堂上,王富井讲道:“要想种好棉花,你就是要服从指挥、科学管理、吃苦耐劳、热爱学习。春播期间我养成了跟机子的习惯,从早到晚都带着勺子下地检查下种情况,确保没有漏播现象,这样就不会影响后期出苗率。夏季烈日当头,正是棉花需要水肥的关键时期,我也从不偷懒,每次都是顶着大太阳灌水,仔细检查每一个球阀、滴灌带的完好性,确保均匀灌溉,再苦再累也要干。棉花打顶是实现秋桃盖顶的关键措施,必须要把握好节点,人手不够就花钱多雇几个人。连队职工书屋里啥书都有,俺没事了喜欢来里面坐坐,看看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的书籍,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你不服还真不行。”

羊圈里的“领头雁”

初次见到徐林是在他家的羊场,小伙子很健谈,很有礼貌,说话带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一双布鞋,一身迷彩服,一副墨镜,平头,显得很精干。徐林今年27岁,5年前还在西南大学机电专业念书,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今却在连队养起了羊,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渐渐养出了名堂。徐林的父亲是个养羊的老把式,他说这几年自己跟着父亲也学到了很多经验,为羊子看病也略懂一二。团场和连队搞多元增收,连里许多家职工都养起了羊,但不少人由于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羊子不是膘跟不上,就是容易生病,徐林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就四处奔走,为乡亲们传授养殖经验,无偿给生病的羊看病。了解到有几家职工因为初种棉花,产量不高,一年下来没挣到钱,生活困难,徐林就和父亲商量,赊给这几家困难户几十只羊,让他们农闲时通过养羊拓宽增收渠道,等过几年手头宽裕了再还钱。一时间,徐林成了团场青年带头致富名人,成为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典型。2014年年底,徐林的养殖规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育肥出栏达到300只,新产羔羊150只,继续带动连队的养殖户共同致富。

茶厂里的“领头雁”

罗布麻茶被称为“麻中极品”,由塔里木盆地天然罗布麻叶加工而成,常饮此茶,对降压、降脂具有独特疗效。2013年入夏,三十三团十六连职工巨浩、王钦宁等看到了这一商机,凑在一起商量投资办厂的事,几个人一拍即合。在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之后,天鑫罗布麻厂正式投产。2014年,该厂通过扩建,生产规模扩大一倍,日均加工湿罗布麻叶3000公斤,日均创收超过元,可为周边职工提供60个就业岗位。采麻、制麻是个季节活,办厂以来,该厂吸收了十六连和周边连队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忙起来、有钱挣。期间,笔者采访到一位常年采茶的职工,她告诉笔者:“春播完有两三个月的闲暇时间,俺们庄稼人闲不住,还是要挣钱供娃娃读书,棉花要有人照应,出不得远门。巨浩开了罗布麻厂,大田不忙的时候我就采茶卖钱,两头都不耽误。罗布麻是可再生资源,随处可见,我最多的时候采到3麻袋,卖了190多块,3个月下来能挣1万多块,连队里的姐妹们闲了也都采麻赚钱。”目前,该厂已经成为职工家门口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每年为该连转移60个富余劳动力。

拖拉机上的“领头雁”

2004年,杨克成一家从四川老家来到三十三团包地。老杨说他从小就喜欢摆弄机械,农闲期间,自学了开拖拉机技术。当初没钱,买不起大型拖拉机,老杨就四处帮别人打工,由于技术过硬,不少人也愿意雇他开拖拉机。渐渐地家里有了积蓄,老杨一咬牙从银行里把钱全部取出来,又贷款10万元,购置了一辆650拖拉机以及配套的播种机、打杆机、药罐车、机采棉车斗、切土机、粉碎机等。春季播种,夏季打药,三秋期间拉运机采棉、打杆、切土,冬季给牲畜粉碎草料,一年下来老杨挣的机务费就有六七万元。挣到钱的老杨在2010年又购置了一辆650拖拉机,一套农机设备,雇人开车,自己当起了老板。有了钱的老杨在2012年又包了100亩地,养了60只羊,一年下来净收入达到15万元,供着两个娃娃读书,也经常帮助困难职工,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老杨靠机务增收致富的故事在连队流传,张勇、徐超、刘本久等,先后购置了大型农机具,老杨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带动了连队职工共同富裕。说起今后的打算,老杨希望他带起来的这一帮拖拉机手能够组成一个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机技术、服务水平,大家伙凝心聚力,一步步地走出十六连,走出三十三团,让机务增收致富的故事继续流传。□

文章来源:《天天爱科学》 网址: http://www.ttakx.cn/qikandaodu/2020/1119/427.html

上一篇: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做起”
下一篇:如何培养少先队员的小主人意识

天天爱科学投稿 | 天天爱科学编辑部| 天天爱科学版面费 | 天天爱科学论文发表 | 天天爱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天天爱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